钱塘潮涌耀岭南 体育强省启新程——浙江代表团第十五届全运会征程
第十五届全运会赛场上,浙江体育代表团用汗水浇灌梦想,用拼搏诠释担当——竞技项目夺得44枚金牌、37枚银牌、41枚铜牌,超1项世界纪录、2项亚洲纪录、1项亚洲青年纪录,破1项亚洲青年纪录、2项全国纪录、1项全国青年纪录;群众项目夺得13枚金牌、10枚银牌、8枚铜牌,金牌数位居各省(区、市)并列第二位,向省委、省政府和全省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。
当“单日十金”引爆网络,“小孩姐”陈妤颉加冕双冠王,汪顺、徐嘉余实现各自项目四连冠……从江河湖海到红色跑道,从碧波泳池到三大球场,老将续写传奇、新星闪耀赛场。在这场全国最高水平的体育盛会上,浙江代表团以昂扬的斗志和卓越的表现,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体育华章。
全运赛场上,“浙江力量”何以如此澎湃?
拼搏为炬,照亮“之江”星空
勇立潮头敢为人先。11月17日,这一天,浙江健儿泳池中劈波斩浪,跑道上风驰电掣,体操馆里完美演绎,举重台上力量迸发……10金4银5铜,创下全运会66年历史上的单日夺金纪录,成就了名副其实的“全运浙江日”。
突破,是历史的改写。羽毛球女团登顶,陈雨菲与黄雅琼相拥而泣,为这枚等待已久的金牌;男子排球摘得2金,U20队不仅收获浙江三大球在本届全运会的首金,更是浙江排球全运史上的里程碑;皮划艇激流回旋、女子拳击、高尔夫等项目实现金牌“零的突破”。每一个“首次”,都是浙江体育人敢闯敢试的生动注脚。
突破,是团队的崛起。浙江男篮在“死亡之组”杀出重围,半决赛力克四川,创造历史最佳。肩伤作战的刘泽一、腕伤坚持的程帅澎、飞身救球撞向广告牌的陆文博——每个人都在诠释团队的力量;体操女团在绝境中顶住巨大压力,最终以0.002分的微弱优势逆转东道主广东队夺冠,这毫厘之间的胜利,是团队意志的极致体现。在长达5个多小时的羽毛球男子团体决赛中,队员王昶脚踝缠满肌贴、郭新娃臀肌拉伤后经紧急处理坚持完赛,将团队的韧性发挥到极致。
突破,是多元人才的涌现。10岁的滑板小将盛逸心从容亮相,闯入半决赛;退役大学生韩忠良“硬核复出”,完成浙江跳水队省队市办组队的首次参赛;匡洋、吴易昺的分别夺冠,实现浙江高尔夫、网球项目在全运会上金牌“零的突破”,是省队协会办成效的生动缩影,体现了浙江体育在优化人才培养路径、拓宽人才成长通道方面的改革成效。
通过本届全运会,我们可喜地看到浙江竞技体育项目广度、厚度全面提升。22个项目首次获得金牌,24个项目首次获得奖牌,22个项目创造历史最好成绩。游泳、皮划艇静水、射击步手枪、羽毛球、跆拳道、排球、马拉松游泳等项目夺金数位居全国第一。
勇攀高峰,诠释奥运格言
体育的精彩,远不止于金牌。在岭南赛场,浙江健儿以一个个动人瞬间,诠释着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。
举重台上,32岁的石智勇克服严重伤病,在每日需5小时康复训练的艰难情况下实现举重“三连冠”,“背上全是针眼,控制不住疼痛,导致我举得很艰难”的话语令人动容。今年4月,25岁的体操老队员罗欢遭遇跟腱断裂的重创,仍坚定扛起队长担当,带伤坚持康复训练,仅用7个月时间就带领年轻运动员勇夺桂冠。帆船赛场,35岁的徐臧军第五次出征全运,在混合470级决赛中完成精彩逆转。皮划艇上,王丛康与李冬崟这对“破浪夫妇”,把爱情写在了并驱的艇艏上,融进了同步的划桨声中。
那些超越胜负的瞬间,同样熠熠生辉。摔跤场上,袁绍华与教练陈福勇延续四届的“抱摔”庆祝,定格了师徒并肩作战的深情;游泳池中,获得亚军的余依婷抱住打破亚洲纪录的冠军于子迪,温暖了赛场和人心。拳击台旁,叶金将沉甸甸的金牌作为生日礼物挂在教练田东颈间,以最直白的方式回报师恩。36岁的李玲参加了五届全运会,在第三次挑战4米30失败后,她笑着和全场挥手告别:“能够站在这里和我的赛场说再见,就没有遗憾了。”尽管成绩和四年前比相去甚远,但32岁的老将谢震业很坦然,“能站上赛场,就很知足了。”羽毛球赛场,带伤出战的陈雨菲决赛前坐了一天轮椅,特意缠了十多层胶布,差点连鞋子都穿不进去,坚持打完决赛,奋力一搏的精神收获了掌声与敬意。
从钱塘江畔到珠江之滨,浙江体育人用实际行动证明:体育的真谛,不仅在于站上最高领奖台,更在于永不放弃的坚持、敢于突破的勇气,以及代代相传的情谊与传承。
薪火相传,赓续体育荣光
汪顺半决赛以第9名替补晋级,最终创造第8道奇迹,以4分14秒90的成绩夺得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。这是汪顺在本届全运会上夺得的第4枚金牌,同时以总数19枚金牌创造全运史上运动员拥有的金牌数之最纪录;老将徐嘉余,独自扛起中国男子仰泳前行,实现男子100米仰泳、200米仰泳全运会四连冠。52岁的马术老将贾海涛第六次出征全运,从翩翩少年到知天命之年,他把整个职业生涯都献给了浙江马术。
更令人动容的是,新秀勇挑重担。14岁的鲁星辰与奥运冠军叶诗文并肩作战,16岁的陈妤颉成为全运会历史上最年轻的女子短跑双冠王,“05后”王子菲独揽三金,18岁小将季俊宇勇夺激流回旋建队史上的全运首金……此次参赛运动员中,平均年龄20.4岁,夺金运动员平均年龄21.78岁,夺牌运动员平均年龄21.49岁。首次参加全运会的489名运动员中,29人获得金牌、101人获得奖牌。他们是浙江体育的薪火。
硬核支撑,铸就“勇立”之势
赛场上光芒四射的表现,离不开赛场下扎实的基础支撑。浙江体育的蓬勃发展,源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。
深化体教融合,培育体育新苗。浙江创新构建了多元化、立体化的青少年体育培养网络。从基层少体校到普通中小学,从社会俱乐部到专业运动队,一条人才成长通道畅通无阻,形成了英才辈出的良好生态。
推动科技创新,提升训练水平。浙江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,将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于体育训练。在游泳、赛艇等重点项目上,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训练过程的精准监控和科学指导,为运动员提升竞技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夯实群众基础,拓展体育空间。截至2024年底,全省体育场地数量从2020年的19.3万个增至24.4万个,增幅达26.42%;场地总面积由1.496亿平方米攀升至2.11亿平方米,增长41.04%;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实现从2.32平方米到3.17平方米的跨越,增长率达36.6%。2025年,“利用‘金角银边’新改建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1万个”列入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,全民健身的版图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温度,延伸到千家万户的门前。
推动体育+融合,赋能城市发展。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领域,它与文化、旅游、教育、商业深度交融。“浙BA”、杭州的“超级星期六”、台州的柴古唐斯括苍越野赛、宁波的“一人一技”、温州的龙舟运动、衢州的“两子文化”等群众体育IP,都将赛事打造成亮丽的城市名片,在带动全民健身热潮的同时,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互滋养的共同体。本次全运会,全省11个地市,有10个地市输送的运动员都获得金牌,奖牌则实现11个地市全覆盖,竞技体育区域发展更加均衡。
钱塘潮涌不息,奋斗永无止境。浙江体育的下一场征程,必将更加壮阔;之江儿女的拼搏故事,必将更加动人。这片热土上的体育故事,正等待续写新的精彩!
本文转自:温州新闻网 66wz.com




